fbpx

關閉選單

多懂一點心理學:【機會成本】

『機會成本』是指在面臨多種方案的選擇時,我們選擇了其中一件事,被捨棄的選項中最高價值者就是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
 
例如:你有 1個小時的時間
若你選擇了跑步而放棄睡覺,那睡覺就是跑步的「機會成本」
 
理性上,我們認為人們會仔細考量各種機會成本
想想自己的選擇、行為或消費,使自己錯過/放棄了甚麼,包括金錢、時間、精力等等
 
但實際上,人是理性的嗎??

人是理性的嗎?

假設週末時你計劃要去購物:
買下一雙期待很久的跑鞋,以及為家裡添購一組餐桌椅

你到店裡拿起那雙2,000元的跑鞋時,無意中聽到旁邊的顧客聊天:
「……附近的分店好像在做特價,這雙只要1,600元。」

這個時候,你會為了400元跑到另一家分店嗎?
大多數的人認為值得。

之後你到了傢俱賣場,看中了一組 50,000 元的原木餐桌椅
你上網想查一查這組餐桌的評價,發現附近新開的賣場開幕優惠,整組只要 49,600 元!!

這個時候,你會為了400元跑到另一家賣場嗎?
大多數的人不會。


為何我們的行為會前後不一呢? 

在這兩個情境下都是省下400元
為何行為會前後不一呢?

因為我們思考的不是實際的『絕對值』—走過去要花多久,節省400元等等
而是分別考慮 400元v.s.2,000 元,以及 400元v.s.50,000 元。

多數人願意為跑鞋多跑一趙,是因為 400元是 2,000元跑鞋消費金額的20%
但只是50,000元餐桌椅的 0.8%,『相對』來說好像不值得。

400元就是 400元!!
都是失去 400元的機會成本
而我們卻未能好好思考,結果做出不符合最佳利益的行為。


當我們面對金錢時的思考陷阱 

《金錢心理學》一書中指出:

「在相對性思維的作用下,我們可能對花大錢的購買快速做出決定,對花小錢的購買較慢做出決定,這是因為我 們思考的是消費金額的百分比,而非實際金額。 這些決定合理嗎? 不合理。是正確的抉擇嗎? 通常不是。」

在相對思考下,我們能想像省下400元=省下 1/5 雙球鞋的錢,因為未來一兩年內再購買的機會比較高,覺得自己省了不少。
 
但我們難以思考省下400元=省下多少張桌子,因為不太可能常常需要購買餐桌椅,所以省下的錢可以用來做甚麼??
這種思考太抽象太難以理解了,大腦本來就不喜歡這種抽象的東西,結果很容易造成我們乾脆不去思考。

在現代生活中,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金融工具:
定存、基金、信用卡、儲蓄險、房貸、行動支付等……
商人們更會有意圖地利用大腦『忽略機會成本』的思維瑕疵,進一步妨礙著我們了解花錢對於未來的強大影響力。


你也曾經發生過嗎?未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避免。